2001年,一本不算是色情小說,但全書幾乎只見性派對、狂歡性交活動的《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La vie sexuelle de Catherine M.)出版後,作者凱薩琳‧米雷(Catherine Millet)便成了爭議人物,但一般爭議的多圍繞在作者的性觀念、反中產階級價值觀上等等,就她文學性來談論的相對少見。今年,米雷出版新作《痛楚之日》(Jour de souffrance),一推出便有文評家大加讚譽這本書的文學性,尤其特別肯定她對嫉妒題材的開拓,說她在普魯斯特之後,還能在這主題裡挖掘出新意。  

 

這部小說新作的內容是米雷自己婚姻危機的經歷為本,她寫自己在不意間知道丈夫多次出軌之後,幻想丈夫與其他女人做愛的影像在她腦際縈繞不去,並且書中並不對出軌的丈夫做任何控訴,而只是冷眼旁觀地觀看自己各種不可抑遏的感覺:猜疑、受辱、寂寞、無法理性思考、被排除在外的孤立感、自虐自殘的傾向……作者筆調冷靜,一直像是帶著距離感的來解析這種種熾熱而幾至讓她墮入自我否定的情緒。米雷出色之處在於,她總能將精神與肉體這兩方元素維持均衡,在抽象的感受、思考之側,總有身體、感官活生生的翕動著。在嫉妒之中,在內在煎熬之下,身體可能是作為表達自我失喪的場所,因此作者表示,透過嫉妒,這本書所探問的最底層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可能住在一個體內、體外互相爭吵的身體中嗎?」  

 

身為知名藝術評論雜誌Art Press總編輯的米雷,對影像研究別有專精,除了文學創作之外,她的藝術評論作品《法國現代藝術》(L’Art contemporain en France)也被評為是必讀的佳作,書中提到許多從六0年代到二000年的法國藝術展覽後來都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化盛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pigeon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