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與我》的導演呂克賈奎從小就喜歡到森林裡探險,在某個美味磨菇熟成的春天,他來到了一個杉木林地,居然發現了一隻美麗的狐狸,一開始狐狸並沒有發現他,聚精會神地找尋獵物;呂克趁此機會,小心翼翼地觀察牠,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把牠嚇跑,當時的畫面至今仍清清楚楚地留存在他的腦海裡,特別是當狐狸發現了他的跟蹤,用一種十分堅強有力的眼神轉身與他對望,這個充滿張力的畫面讓呂克永生難忘,也成為影片開場的一幕。
呂克長大後,有機會閱讀了法國知名作家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ot-Exupery,1900-1944)的經典鉅作《小王子》,書中第21章〈狐狸哲學〉,讓呂克再度回想起他童年時與狐狸的相遇。儘管當時呂克非常努力地尋找,狐狸也未曾再度出現在他的生活裡,而小王子書中的情節卻巧妙地延伸了人與狐狸相處的情形,彷彿替小呂克與狐狸未完成的故事寫下續篇,影片中的小女孩,也就同時成為小王子與導演自己的化身。
在〈狐狸哲學〉這則故事裡,小王子來到地球遇見了狐狸,希望狐狸可以跟他玩在一塊兒,但狐狸卻認為小王子必須先馴養牠,他們才可以玩在一起,而雙方的關係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必須靠著耐心,一步步向對方靠近,漸漸地,彼此產生期待,甚至有了幸福的感覺,最後將成為互相眼中的唯一兩者的生命也將因此而更加多采多姿。
無論在國內外都受到許多讀者支持的《小王子》(法文原書名為Le Petit Prince)是聖修伯里在1943年所出版的童話作品,發行至今正好邁入第六十五個年頭在國際上,已被譯成一百多種語言發行,更是出版史上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作品,也因為書的大受歡迎,已被改編成話劇與音樂劇。《小王子》以第一人稱的觀點敍事,描寫作者在沙漠遇到了從遙遠星球來的小王子,從小王子有意無意的透露中,漸漸知道了他的經歷。小王子因為與驕傲的玫瑰花起了摩擦離開他的星球,四處遊歷,他在不同星球遇到了不同的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的行為,卻讓小王子無法理解。每個故事都以虛擬的童話口吻來影射現實社會的情境更引伸出深遠的寓意,對比著故事中成年人的世故與多慮,小王子天真浪漫的對白帶領我們尋回兒時純真的夢想,也找回生命中最寶貴,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感情。
許多教育專家都肯定《小王子》是本能激發孩子閱讀興趣且充滿人性光輝的文學作品,風格清新脫俗,以冒險遊歷的故事主軸,探討愛、諒解與希望。而《小王子》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也在於它雖然是本童話,但卻又不是本專讓小孩讀的童話,許多大人也都被書中所傳遞出的純真所打動,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再次回到童年時光,尋找失去的天真與感動。《狐狸與我》也是如此,劇組把舞台拉拔到壯麗的山林中真實地描繪人與動物間的互動,不只讓孩子們見識大自然的神奇與壯闊生態圈的運作法則,更讓大朋友們想起原來我們的動機可以如此單純,只想跟對方做個朋友,讓觀眾找回純真的夢想。《小王子》的意念就這樣融入了《狐狸與我》的劇情。
----------------------------劇情介紹----------------------------- 一個滿臉雀斑、稚氣可愛,姿態與裝扮都像極了彼得潘的小女孩,成長在自然樸質的山水中。某個秋日早晨,小女孩踏著輕鬆的步伐走在彎彎曲曲的小徑上,途中有個皮毛閃著光澤,眼神銳利,動作靈活的動物吸引了女孩所有的目光, 「它好漂亮,我想馴養它!」女孩發自內心地讚嘆著,它就是本片另一個主角-狐狸但就像《小王子》書中所說,任何關係的開端總有著長長的距離,狐狸看到了陌生人選擇倉皇離去。從那天開始,女孩時時刻刻思念著狐狸,並且耐心、勇敢地找尋她的狐狸,這段歷險過程裡,小女孩看到了各種可愛俏皮的小動物,也見證了食物鏈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與現實。
終於,女孩找到了狐狸,兩者在生疏、猜疑、熟稔、捉弄、鬧彆扭中建立了日益深厚的情誼,彼此期待、保護、遊樂,狐狸也帶領著女孩潛入山林,見識了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一切似乎如此美好,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在前方有很大的考驗等著他們,而且就存在於兩者的內心與天性中…。這段冒險旅程,不但改變了小女孩的生活與視野,也將改變你我的。
----------------------------關於導演----------------------------- 呂克賈奎(Luc Jacquet)不但是電影工作者,也是紀錄片工作者及攝影師。作品以記錄自然野生著名,由於他雄厚的科學知識背景、與自然山林的深厚淵源,以及對電影敘事掌握的天分,使他成為無論在票房或電影藝術成就上,都深獲肯定的導演。
本片靈感除了源於導演童年的親身經歷,更來自於史上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作品《小王子》中,一個關於小王子與狐狸之間的動人寓言。影片同時具備劇情片的細膩情感與紀錄片的真實震撼,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獎導演呂克賈奎(Luc Jacquet)以壯闊的大自然為舞台,用四季的變化作為佈景,輔以順應著時節轉換的空靈配樂,在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以及大人與小孩之間,探討著純真、勇氣、友誼、愛、佔有與記憶,過程緊湊精采,更有個令人動容、餘韻無窮的結局。
◇擁有豐富科學素養的呂克賈奎
從學生時期開始,呂克賈奎就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1991年,他獲得法國里昂第一大學動物生物學碩士學位,93年,在格蘭諾伯大學修習自然山林棲息地 管理的 博士課程參與許多研究動物行為與物種生態的田野訪查,研究過程中,呂克賈奎前往南極洲進行為期14個月的研究,這個機會建立了他對於南極的情感與了解,也為他以後的企鵝寶貝打下基礎,之後更因本片榮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深愛山林田野的呂克賈奎 ◇呂克賈奎與電影的緣分
從小呂克賈奎就受到家庭的影響,喜好馳騁於寬廣的山林裡,常常背個背包,拿根木杖就展開了他的歷險旅程。他非常喜歡在森林裡漫遊,甚至享受在山林裡迷途的感覺,每每在大自然裡發現新事物都讓他異常興奮,尋找蘑菇、堅果與野苺,仰著頭欣賞了鳥兒們的歌唱,在山林中似乎有說不盡的樂趣,彷彿在大自然中創造了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空間,也在不同時節,觀察到許多動植物的神秘世界。這些在大自然裡點滴積累的經驗,沉澱出呂克在理性科學研究之外的感性思維,懷抱著民胞物與心去感受這片土地,更為他日後豐沛的影像創作內容注入靈魂。
呂克賈奎在24歲那年,接受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的委託,展開極地鳥類生態學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因緣際會擔任了《The Congress of Penguins》一片攝影師的職務,也在此時,發現了自己對於影像的喜愛。 之後受到《The Congress of Penguins》製作人H.U. Schlumpf的鼓勵,放棄了科學研究計畫
開始專心擔任野生動物紀錄片的攝影師,他的電影志業也至此展開。 一段一直以來縈繞在他心頭的回憶,關於一隻狐狸與一個小孩的故事…….《狐狸與我》。
------------------關於狐狸訓練師-------------------
成長於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的Baroni Marie-Noelle,是《狐狸與我》一片幕後相當重要的角色-狐狸訓練師。她的父母親以養蜂為生,從小就鼓勵孩子徜徉在大自然裡,也因如此,Baroni孩童時期就有許多跟動物相處的機會,不管野生的、飼養的、年幼的、被遺棄的、受傷的動物,她都很樂意跟他們玩在一起,從這些經驗裡,她體會到跟動物與大自然共享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相關閱讀] LE RENARD ET L'ENFANT - L'ALBUM POUR LES PETITS ( 電影 : 狐狸與我 電影版繪本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