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M.G. Le Clézio)的消息一傳來,法國著名文評家皮耶‧阿蘇林讚道,這次終於頒給了一位只專注於寫作的純粹作家,獎賞他的作品,特別是小說作品,而不是像以往一樣,常常把作者透過戲劇、論述作品,介入世局的用心考量在內。但是,阿蘇林這樣的說法需要再加上一點補充:勒‧克萊喬雖然不是高聲吶喊「介入」的作家,但他遠不是關在象牙塔內追求「純粹」藝術成就的文字作家,他在每一本小說中都明確地表達他以全球各大文明為範疇的世界理念,這個理念不是採取第三世界殖民文學的脈絡,也不是架構烏托邦的世界圖像,而是以他親身遊歷非洲、中美洲、亞洲、歐洲等各大文明的經歷,書寫在無可避免的全球化流動中,在不平等的族群人種之間在彼此遭逢時的暴力摩擦、與遭到扭曲的公平正義;尤其,勒‧克萊喬不取抽象理念的書寫,而以主角的個體經驗為試煉場。不過,阿蘇林所強調的「純粹作家」,同樣也指出了勒‧克萊喬以文字創作為唯一祖國的專注。
勒‧克萊喬創作量穩定,幾乎以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推出,至今已經累積四十餘部著作,其中尤其受到推崇的精彩作品是二十三歲時的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Le procès-verbal),這部當年獲頒賀納多獎的作品,故事主線是說一位自甘作個邊緣人的年輕男子的漂泊生活與精神世界,但在散文化的文字敘述中,也編織了其他人物的觀點,是部頗具實驗性的作品。
八0年出版的《沙漠》(Désert)是作者創作里程的一大突破,以北非「藍血人」的後裔為經緯,描繪北非沙漠文化的壯麗,也對歐洲現代社會提出省思。
今年九月的新作《飢餓之間奏》(Ritournelle de la faim)則是以作者母親年輕時的因戰爭陷入貧窮、飢餓的記憶為藍本,述說個人身體和歷史交織的飢餓記憶。
-
文學獎》寂寞大師 讓台灣重新認識他 [資料來源 : 聯合新聞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