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出版社的迪迪耶‧巴侯 (Didier Baraud) v.s. 龐畢度中心出版部的貝諾瓦‧柯里耶 (Benoît Collier)
柯里耶:我們有兩個專門向青少年介紹藝術,且深受好評的書系,分別是Zigzart和L'art en jeu,從遊戲中認識藝術。我們這場座談談的事「為何要與孩子們談藝術」,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孩子們談藝術。藝術,或是美術館博物館,在近二三十年對外開放,變得普及。那對於我們兩家出版社而言,就是該如何在同樣的精神之下,藉由我們的出版品,協助並激發孩子對藝術的敏銳和感受。
巴侯:法國大約有一百五十家左右的大型博物館或是美術館,其中包括眾所周知的羅浮宮和奧塞美術館。在法國大革命以前,這些博物館或是美術館被認為是只有菁英份子才能去的地方。1977年龐畢度中心開放,這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轉變。龐畢度中心不論是就建築或是精神上,都呈現「開放」的理念,而這也讓博物館及美術館走向「民主化」。它讓其他的一些博物館或是美術館,也朝向開放的腳步,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參觀。大家除了在龐畢度中心裡頭欣賞藝術作品之外,也可以在他的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甚至可以購買印有藝術作品的明信片。藝術藉由這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傳達給大眾。
柯里耶:回到正題。既然博物館及美術館都已經普及化,那麼該如何針對不同的教育程度、年齡,找尋適合的方式,向他們介紹藝術,進而讓他們喜歡藝術呢?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掌握這種特別的語彙,才能帶領孩子們進入藝術的世界。而且不只是要讓孩子們喜歡;也要讓 家長和 老師們喜歡。剛才所提到的兩個書系,原創者都是我們兒童藝術工作坊的老師。他們通常用兩種方式帶領孩童認識藝術作品。第一個是從知識性、科學性的角度,就是知道它的背景、創作元素等,了解它為何能成為一件藝術作品。其次是從感性的層面,讓孩子被這些藝術作品所觸動或是激發內心的情感。這兩個書系的原創者他們天天跟孩子們相處,用盡各種方式就是試圖讓孩子們去理解藝術。而他們也在跟孩子的互動過程中了解到孩子們的想法。
跟大家分享一件我覺得很感動的事,「L'art en jeu,從遊戲中認識藝術」這套書系我們在二十多年前所創立。我們遇到當年的小孩,現在已經為人父母,帶著自己的小孩來買這套書,或是來參加龐畢度中心的兒童藝術工作坊。告訴孩子說我小的時候就是看這一套書,從這些書中得到藝術的啟發。我覺得我們對藝術的教育就像是在播種一樣,而且這是一個持續的、橫跨不同世代的。近來也有許多當代藝術創作者願意投入精力,參與給兒童的藝術書籍的編撰工作。
巴侯:該如何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引領他們進入書本當中所要談論的領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語彙,同時又要兼顧知識與樂趣,要讓孩子在樂趣中學會這些藝術知識。就好像我們去參觀美術館,我們會期待在作品裡得到感官上的震撼。同樣的,我們也希望我們所出版的書籍能讓孩子有往下閱讀的意願,並且在每一頁都能感受到震撼。這種震撼可能是因為藝術作品的風格或型式,也有可能是因為編輯者在書中設計了一些小玩意讓閱讀者覺得有趣。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每一個孩子的本質都是好奇。我們不需要替孩子設限,認為只有哪些部份才是他所感興趣的。不過會引起孩子的興趣與會不會讓他喜歡,這是兩回事。我們不用一定要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向孩子介紹藝術,只要這些東西能引起他們的好奇,進而讓他們感到興趣閱讀才是最重要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