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譯自法國世界報Le Monde於2012/04/05發佈的新聞
年屆84歲的德國籍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鈞特‧葛拉斯,於今年4月2日發表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詩文,其內容為伊朗辯護,並指控以色列破壞世界和平。這篇詩文標題為《Ce qui doit être dit》,發表於慕尼黑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作者因而被貼上反猶太的標籤。
《Ce qui doit être dit》全文法文譯文(由Le Monde發表):http://www.lemonde.fr/idees/article/2012/04/05/ce-qui-doit-etre-dit_1681408_3232.html
鈞特‧葛拉斯發表過二十多本著作,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99年,葛拉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國家學院讚譽為:「在不明究理的時代裡出現的啟蒙之子。」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怪誕及諷刺性。他的文章如同他的成名小說《鐵皮鼓》、《貓與鼠》一樣,都是戰後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葛拉斯以納粹及其罪行為寫作題材是他在世界上成名的主要原因。
生於1927年德國的但澤,雙親從商,父親為德國人,母親則為波蘭人 。15歲時,葛拉斯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在空軍防空補給隊工作。在軍中這段時間,1937年至1939年兩年間,他開始提筆寫作,他承認軍中生活使人腦袋糊塗,而寫作能訓練思考。
他談到某次到訪以色列時,說:「這些人非旦是反法西斯的受難者,也不是舊國家社會主義者,而是生於兩個意識流之間的時代產物。」德國人稱這個族群為「DCA」世代,專指生於1920年後的成年人。
在戰爭後期,葛拉斯被美國人逮捕,於1946年才被釋放。獲釋後,他選擇定居於西德,這個能讓他自由奔放的城市。他旅行於歐洲,並於杜賽爾多夫專研塑膠藝術,這些經驗讓他在雕塑與雕刻畫上有了非凡的成就。在雕刻、插圖及繪畫上用心鑽研之後,他開始嘗試寫作,1960年他成功於巴黎出版第一本小說《鐵皮鼓》。
葛拉斯總是不斷重複說明「德國不是個平凡的國家,以後也將不會是。」對他來說,傳遞納粹思想是必須的「我的孩子們,儘管他們並不是歷史上的罪人,這個包袱也將會是他們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並使他們在或許是不斷重演的變革之中保持警戒。」
1955年,他與德國作家聯盟Groupe 47十分親近,這個聯盟網羅了在報社及出版社工作的菁英民主份子,活躍於戰後德國對文學上的重新建構與反思。
他的身份角色引發了一場場激烈的筆戰。「我的政治意識基本上是在法國旅行時逐漸抬頭的。」反自由主義、反美國主義、左派的格拉斯於1960年代積極參與社會民主黨的選舉活動,在1969年時為後來當選的首相Willy Brandt的造勢活動舉行了多場會議。在Willy Brandt退職以後,葛拉斯又轉而從事寫作,並於1977年發表成名小說《Le Turbot》。
他是兩德關係日亦親近的推手之一,他認為維持兩德關係的最好方式是瞭解分裂的原因。他對於德國實體上的統一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但是他相信在文化上,德國仍然是『一個國家』。
1997年,他對總理Helmut Kohl投下反對票,並提出向土耳其銷售軍火的政策。隔年,他轉而支持民主社會黨領袖Gerhard Schröder
1955年,葛拉斯首次於萊茵河外的省份煽動有關人士,發表相關評論。在《Toute une histoire》文章中,葛拉斯斷言前民主社會黨的黨員在兩德統一的聲浪中,成為泛自由主義的犧牲者。Spiegel日報評論此事為「大作家的失敗」
2006年8月12日,在他的自傳發表前幾天,他自曝曾於1944年加入過納粹武裝親衛隊Waffen SS。他解釋道此作為是為了解放在國家暴力之下的人民。「不能發聲比在親衛隊裡這短暫的時間更令人感到羞愧。」他承認。「這才是真正的折磨,這些年來的沉默驅使我後來寫書...其實我的志願不在於親衛隊,而是在潛鑑,這也是滿瘋狂的想法。我以為會有輪調的機會,但事實上沒有。在1944-1945年間,納粹親衛隊Waffen SS自認為能掌控一切。」
鈞特‧葛拉斯的著作:(點圖可連結至商品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