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的音樂會很成功,感謝諸多朋友們的熱情參與。關於在音樂會中所朗誦的詩歌,也有不少人反應想要多認識這些作者。以下我們特地介紹一下這幾位詩人。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尤翰納.渥弗岡.歌德 (1749-1832)
1749年,歌德出生在德國梅因河畔法蘭克福,自小在富饒和樂的家庭成長,父親是位教養深厚、堅毅剛強的法學家,母親則爽朗、幽默、健談樂觀的仕紳之女,歌德這位偉人揉合了父母的性格,影響其一生的成就。在父親嚴格監督下,學習語言及自然科學、藝術、馬術、劍術等多方面教育。
十六歲至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二十五歲時以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聲名大噪,躋身至世界文壇,成為浪漫主義的先驅,並引起一股維特熱。
二十六歲應聘至威瑪,此後便居住於此,歷任政府要職盡心輔政,且在生物學、植物學、解剖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方面亦有非凡成就。文學上多部劇作、詩篇、小說仍一一發表。
1832年春,這位大文豪安詳的結束其輝煌的一生,享年八十三歲。
音樂會朗詩:
《圖勒國王之歌(Le roi de Thulé) 》(選自【浮士德(Faust) 】)
相關閱讀:
Goethe的作品
Pierre Louÿs (1870-1925)
皮耶.盧易斯 (1870-1925)
Pierre Louÿs出生於比利時,之後到巴黎求學,為法國象徵主義唯美派作家。集小說家、詩人、編輯、藏書家於一身,也是位熱愛古希臘文化的法國作家兼研究者。與著名文人紀德、王爾德等友情甚篤。1894年,出版散文詩集【比利提斯之歌】,成為其傳世名著。另著有小說【阿芙羅蒂(Aphrodite)】、【女人與玩偶(La Femme et le Pantin)】等,其作品被多次改編成戲劇、電影,成為情色文學的經典之作。
【比利提斯之歌】整本書共146首(剔除有題無詩的12首),每首(或每篇)均為4段,形式工整,單篇閱讀,每一篇都是優美的散文詩;全書架構是比利提斯一生由童年到暮年,三處活動地區三階段的三和絃:從純情少女彈唱淺淺的牧歌與淡淡的戀情,到成熟美豔佳麗的同性戀與紅牌神女,轉入哀傷的遲暮。
Louÿs雕塑的比利提斯,彷彿是阿芙羅蒂的人間版;阿芙羅蒂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美、愛與生命的女神,謫降凡塵,到人間瀟灑走一回,感應有血有肉的苦樂塵世,體驗真實情慾的喜憂哀怨。
這部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廣為流傳,而著名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在1897年將它改編成音樂劇。
攝影大師大衛‧漢米爾(David Hamilton)頓於1977年將這部唯美浪漫的名著改編成同名電影,中文片名翻譯為【少女情懷總是詩】。
音樂會朗詩: 《秀髮(La Chevelure)》(選自【比利提斯之歌 (Les chansons de Bilitis ) 】)
相關閱讀:
Pierre Louÿs的作品
Federico Garcia Lorca (1898-1936)
斐德列克‧加西亞‧洛加 (1898-1936)
Federico Garcia Lorca 是二十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之一,也是西班牙有史以來文學家中,作品被譯為外文最多者。【吉普賽故事詩(西班牙原名Romancero gitano) 寫作於1924-1927年,初版於1928年,是Lorca最著名的詩集。
【吉普賽故事詩】不但在西班牙文學史中被認定為現代經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中也十分重要。紐約公共圖書館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在1995-1996年為慶祝成立ㄧ百週年,挑選出對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59本經典書籍,舉辦一項「世紀之書」(Books of the Century) 的展覽,【吉普賽故事詩】就是其中之一。藉由這本書,能讓讀者一窺西班牙詩人Lorca詩作中神祕而夢幻的吉普賽世界、詩人獨特的美感境界,以及詩人對其創作理念的闡述。
音樂會朗詩:
《出軌的女人(La femme adultère)》(選自【吉普賽故事詩(Romancero gitan) 】)
相關閱讀:
Federico Garcia Lorca的作品

Else Lasker-Schüler (1869-1945)
艾絲‧拉斯科-舒勒 (1869-1945)
Else Lasker-Schüler,德籍猶太裔詩人、畫家,是20世紀初的柏林現代派的活躍成員。她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生於殷實之家,才華橫溢,離過兩次婚,中年以咖啡館為家,與青年藝術家混跡,極得推崇,後又回歸猶太傳統,晚年遷居耶路撒冷,生活潦倒以乞討為生,陋室中掛滿洋娃娃。
曾執導過【情戀克拉拉】的德國女導演賀瑪(Helma Sanders-Brahms),將Lasker-Schüler的故事拍成了電影【我心屬於我(Mein Herz - Niemandem!)】。片中Lasker-Schüle逃出第一個婚姻,走進柏林的藝文圈,與康定斯基、夏戈爾等畫家組成的藍騎士畫派走得很近,不久便與葛夫里‧班恩(Gottfried Benn)公開出入。
兩人的戀情以及彼此寫給對方的詩篇轟動了文學界。不過納粹黨興起,這兩人被打入不同陣營,Lasker-Schüler客死耶路撒冷,Benn則先擔任納粹的樣板,後受到黨的質疑而黯然退隱。
影片以舞台劇的形式呈現,穿插靜照及新聞資料片,營造時代的氛圍,演員以相當風格化的方式表演,並援用大量詩篇來勾勒這段特立獨行的愛情。

Gérard de Nerval (1808-1855)
傑哈‧德‧涅瓦 (1808-1855)
Gérard de Nerval ,19世紀法國文學界最早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詩人作家,出生於巴黎,童年生活一直以盎然詩意縈繞他的作品和人生,文章中闡釋夢是日常生活與超自然界對話的方式之一。
1836年時愛上一位女演員Jenny Colon,但Colon別嫁並於十年後殞世,從此成為Nerval的夢中影像,他許多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某種程度上都是她的化身,喚起他對失去的美善、純真和青春的渴望,創作全盛期Nerval精神嚴重失調,曾 8 次入住療養院,1855年時在巴黎舊燈籠路的路燈柱子上自縊身亡。
他的作品除了文學、詩文與戲劇之外,也曾經將歌德的【浮士德】翻譯為法文。
相關閱讀:
Gérard de Nerva的作品

Anna Akhmatova (1889-1966)
安娜‧阿赫瑪托娃 (1889-1966)
Anna Akhmatova為俄國近代最重要的女詩人之一,生於一個海軍工程師的家庭。曾在聖彼得堡女子大學學習法律,但她酷愛文學,尤其是詩歌。
歷經蘇聯各個時期重要轉折,她的第一個丈夫、著名阿克梅派詩人Nikolaï Goumilev,於1921年因反革命的罪名被秘密員警鎮壓。1936年,她的兒子,還有她後來的丈夫、藝術史家都被關進了監獄。兒子在20年中3次入獄,1956年被釋放;丈夫過了17年的監禁和流放生活,1953年死於獄中。
在Akhmatova的全部詩作中,無論是早期的抒情詩還是後期的悼亡詩,我們的確看到了傷害、背叛、不義、罪孽、死亡……所有這一切,都是從她那經常受到傷害的、充滿恐懼和不安的靈魂的深處湧出來的。
在1989年,詩人百年誕辰之日,將居處地噴泉之屋改建為博物館並供人參觀。在博物館的推動策劃下,亦出版多本由同期及後輩詩人口述、撰寫的回憶錄。
相關閱讀:
Anna Akhmatova的作品<-->